▲影視劇中的明世宗朱厚熜。圖源:劇照
沒當過一天皇帝,卻擁有明朝最大帝陵
正德十六年(1521),明武宗朱厚照駕崩,湖廣省安陸州(今湖北鍾祥)的興王府卻洋溢著一種節日般的喜慶。他們15歲的藩王朱厚熜即將赴京,成為牧守天下的皇帝。
按常理說,這等好事並不會落在一個分封的藩王頭上。然而明武宗並無子嗣,內閣首輔楊廷和以《皇明祖訓》 中「兄終弟及」的規定為依據,提出迎立武宗叔伯弟朱厚熜入繼帝位。朱厚熜是興獻王朱祐杬的獨生子,興獻王則是明孝宗朱祐樘的弟弟。
楊廷和的主張得到慈壽皇太后武宗生母的同意,這份決議以武宗「遺詔」和太后「懿旨」的名義公布天下。於是乎,一支龐大的隊伍浩浩蕩蕩從京城出發,來到了華中的興王府,其中有內閣的大學士、司禮監的太監、皇親國戚、太后的弟弟……他們都代表著京城的某個勢力,來觀察、擁立新的天子。
身在政治漩渦中心的朱厚熜來不及平復內心的波瀾,便要前往京師。啟程之前,他來到父親的陵墓洒掃祭拜。
正德十四年,興獻王去世,葬在安陸州松林山。那時,朱厚熜僅僅十三歲,卻早已擺脫了孩子的活潑天真,以一位主人的身份得體地操持王府中的事務。
興獻王沉睡的地方是一個典型的明代藩王陵墓,類同帝陵,但規制要「下天子一等」。它位於松林山(後改名為純德山)上,依山傍湖,綠樹成蔭,是一個風水寶地。
明朝建立了封藩制度,朱家的子嗣分封在各地,食祿但沒有任何實權,交遊也被限制在小小的王府之中,如同被囚禁的鳥兒。如果不是因為武宗無子嗣,或許朱厚熜的人生就像他的父親,以及一眾藩王一樣,過著錦衣玉食卻無所事事的生活,然後躺進這樣的一個陵墓之中。
此時此刻,在朱厚熜的眼裡,這樣的陵墓顯得有點小了。
若干年後,離京師幾千里遠的松林山會興起一座皇陵,這是中南地區唯一一座明代帝王陵,也是明代帝陵中最大的單體陵墓。這座陵墓的興建,伴隨著嘉靖朝的政壇起伏,以及朱厚熜備受爭議的一生。
朱厚熜以外藩入繼正統,必然要經歷一番龍爭虎鬥。
當新天子的車駕抵達京郊,朱厚熜仔細看了一下禮部大臣擬好的細則,眉頭不自覺皺了起來。他對左右說:「武宗遺詔是叫我嗣皇帝位,而不是皇太子位,為何要用皇太子即位禮?」
內閣首輔楊廷和率閣臣出城迎駕,才知道朱厚熜的不滿,於是解釋道:朱厚熜尚未即位,仍是藩王,應該先入居文華殿(明太子攝政之所),擇日登基。言下之意就是一定要按擬定的禮儀來辦。朱厚熜看出了楊廷和和善面目下的固執,便停在城外不進去,雙方對峙了起來。
楊廷和想要挾朝廷之力和禮儀制度掌控這個外來的新君,卻低估這位15歲少年的心氣與智慧。後來,皇太后遣群臣上表勸進,朱厚熜在郊外受禮,由大明門直入京師裡邊,即帝位,是為明世宗。
一方是勢單力薄的新君,一方是把持朝政的舊臣,雙方的鬥爭已現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