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年二月,傳來拓跋燾駕崩的消息。宗愛暗中策劃了這場謀殺,手段極其隱秘,史書並未記載具體細節。一代雄主未能戰死沙場,卻不幸被奸臣所害。命運無常,誰能預料呢?
與東晉孝武帝司馬曜之死相似,無人調查拓跋燾的確切死因。權臣們就立嫡皇孫拓跋濬還是立三皇子東平王拓跋翰為新君展開了激烈的爭論,久久未能達成一致意見。
宗愛曾得罪太子拓跋晃,並且與拓跋翰關係緊張,因此兩人都不願支持他。儘管地位低下且無軍事力量,但宗愛心機深沉。他秘密召見六皇子拓跋余進宮,假傳赫連皇后(赫連勃勃之女)的命令召集權臣入宮議事,在宮門內設下伏兵。
大臣們毫無防備地進入皇宮,被隱藏的宦官們一擁而上殺害。宗愛扶持拓跋余登基,掌控朝政大權。然而,拓跋家族繼承了游牧民族的勇敢和剛毅精神,新皇帝拓跋余對宗愛的專橫極為不滿,意圖削弱其權力。
宗愛搶先一步,在一次祭祀活動中安排小太監刺殺了皇帝。
宗愛的膽量令人震驚,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連續殺害兩位北魏皇帝,其中一位是威名遠揚的太武大帝。他依靠一群宦官完成了這些驚天之舉,這表明勇氣才是真正的力量所在。不過,這種行為也揭示了權力鬥爭中的黑暗與殘酷。
一個人無法永遠凌駕於整個國家之上,無論是皇帝還是宗愛都無法做到。此時,一個針對宗愛的密謀集團已經形成。這個集團的核心成員包括南部尚書陸麗、殿中尚書長孫渴侯、源賀以及羽林郎劉尼,其中後三位都是禁軍高級軍官。值得注意的是,儘管他們的姓氏看似漢人,但實際上並非如此,這些名字是在孝文帝推行漢化改革後改用的。
比如源賀本名禿髮破羌,為南涼開國君主禿髮傉檀之子。南涼覆滅後,其父禿髮傉檀遭後秦的乞伏熾磐所殺,禿髮破羌歷經艱辛前往平城投靠北魏。
據《劉裕拓跋珪卷》記載,南涼的禿髮鮮卑與北魏的拓跋鮮卑實則同宗共祖,禿髮部始祖匹孤乃是北魏先祖神元皇帝拓跋力微的兄長。因其出眾的容貌和卓越的才智,深受拓跋燾賞識,特賜「源」姓於他,這一做法後來竟成為日本皇室的一種習俗。
禿髮破羌自幼生活在涼州,在北魏攻打北涼時擔任嚮導並立下戰功。此後,他在戰鬥中總是衝鋒在前,因此得到了「源賀」的稱號。值得一提的是,著名的女將軍花木蘭曾是他的部下,但關於花木蘭的歷史真實性仍存在爭議,這個問題我們將在後續討論。
陸麗的本姓為步六孤,來自代地,其祖先可以追溯到中亞地區。劉尼則是獨孤匈奴人,而長孫家族則是北魏皇室的重要支系之一。由此可見,這個密謀集團主要由鮮卑貴族組成。儘管沒有漢族豪強參與,但有一位漢官為該集團提供了策略建議,那就是中書侍郎高允。
高允之所以能夠加入密謀集團,原因有二:首先,在北魏的所有官員中,只有他敢於公然挑戰宗愛的權威;其次,他是前太子拓跋晃的老師,而密謀集團計劃擁立的新皇帝正是拓跋晃之子拓跋濬,即拓跋燾的嫡孫。這一事件表明,在崔浩之獄之後,漢人在北魏政權中的地位已經被邊緣化。
在東廟之變中,宗愛暗殺了拓跋余,羽林軍官劉尼也在現場。
當劉尼提議擁立皇孫時,宗愛大吃一驚,說道:「你真是個大傻瓜,如果皇孫登基,他怎能忘記正平年間我們對他父親的所作所為!」
劉尼疑惑地問:「那該立誰為帝呢?」
宗愛鎮定自若地回答:「等回宮後,再挑選一個吧!還有兩位可以選擇,臨淮王和廣陽王。」
然而,宗愛並不知道,劉尼已經加入了支持拓跋濬的秘密集團。劉尼迅速將消息告知了另一位密謀者源賀,而源賀與長孫渴侯掌控著禁軍。他們二人找到陸麗等人商議對策,高允果斷決策,策劃了一場軍事政變。
源賀與長孫渴侯率領禁軍控制了皇宮,劉尼和陸麗則負責尋找並護送皇孫進宮登基。兩人騎馬出城,找到了年僅十三歲的皇孫拓跋濬。陸麗抱著皇孫騎馬回到平城,並進入皇宮。
隨後,劉尼帶領一部分禁軍返回東廟,向駐紮在那裡的羽林軍喊話:「宗愛弒君,罪大惡極,皇孫已登基為帝,你們這些守衛應當立即返回皇宮,繼續履行職責!」由於宗愛不得人心,沒有人願意為他賣命,羽林軍隨即倒戈,宗愛被擒獲,最終被夷滅三族。
拓跋濬榮登大寶,成為北魏文成帝。這位年輕的君主展現出與其年紀不相符的睿智。參與密謀的眾人皆獲厚賞,陸麗被封為平原王,源賀晉封西平王,劉尼受封東安公,長孫渴侯則官拜尚書令。
唯獨高允未得任何嘉獎,只因鮮卑貴族對漢人存有偏見。陸麗等人也未曾替高允請功。其實,若高允向皇帝表明自己曾參與其中,定能獲得封賞。然而,他始終未曾提及此事,終生守口如瓶,從不在他人面前炫耀自己擁立之功與政變策劃者的身份。這正是高允最令人欽佩之處,淡泊名利、與世無爭。
待到文成帝執政時期,那些與高允同期被徵召入仕的文人雅士們,諸如游雅等人都已身居高位,受封爵位。他們曾經的下屬也有不少升至刺史級別,人數眾多。而高允依舊擔任中書侍郎一職,長達二十七載未曾晉升。在北魏,中書省作為皇帝身邊的秘書機構,中書侍郎僅為正四品官員,在當時屬於中級官僚階層。
《道德經》中老子闡述了「不爭」的智慧,「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正因為不爭,所以天下無人能與之爭。」這並非消極無為,而是積極作為卻不去爭奪功勞。
像陸麗和高允,他們共同策劃擁立文成帝的政變。陸麗迅速登上高位,成為三公並封王。而高允雖有功績,卻繼續做郎官,慢慢升遷。兩人的結局截然不同。長孫渴侯在擁立中有大功,卻因與皇族爭權,不到一個月就被賜死,下場悽慘。
太武帝另外兩個兒子臨淮王拓跋譚和廣陽王拓跋建也離奇死去。隨後,拓跋濬輕鬆平息了永昌王拓跋仁的叛亂,逼其自盡。北方逐漸走向和平,南方卻陷入戰亂。元嘉三十年(453)那場著名的子弒父事件,開啟了南朝一段充滿華麗與詭異的新歷史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