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狸之死——北魏南征,飲馬長江水,一代雄主拓跋燾死於太監之手
「胡騎飲江水,佛狸歿卯年。」鮮卑鐵騎曾一度抵達長江之畔,這是北方民族首次觸及這條南方的天塹。江南百姓用最惡毒的童謠詛咒著這位被稱為「上帝之鞭」的入侵者。面對浩瀚無垠的長江,拓跋燾最終選擇了撤退。
小小的盱眙城內,僅有的兩千八百名勇士成功抵禦了北魏數十萬大軍長達一個月的猛烈圍攻,給拓跋燾帶來了他軍事生涯中最為慘重的一次挫敗。
北方的戰馬自此再未南渡長江,這一停便是百年。然而,在那之後,宮廷內部風波不斷,太子捲入商業醜聞,曾經在戰場上指揮若定、箭雨中如履平地的征服者——北魏雄主拓跋燾,卻孤獨地死於一名卑微宦官之手。
拓跋燾帶領主力大軍直撲彭城。此時,彭城雖然兵力充足但糧食匱乏,江夏王劉義恭打算放棄彭城向南撤退。有人建議前往郁洲(今江蘇連雲港),通過海路返回南京。
然而,剛剛從前線返回的沈慶之提出了不同的意見,他認為應向北前往歷城,因為那裡糧食豐富且敵軍較少。
沈慶之獻策,利用箱子和戰車構建車陣,將兩位王爺、王妃及郡主安置在中央,由精銳部隊在外圍護衛,以此方式安全北上。沈慶之深知,只要北方據點仍有大軍駐守,魏軍無論如何都不敢長期滯留在江淮地區。
劉義恭決心已定,卻難以抉擇該採納誰的建議。長史張暢堅決反對逃跑,他慷慨陳詞:「如果歷城或郁洲確實可行,我怎會不極力贊成!如今城中缺糧,百姓雖有逃亡之心,但暫時無法離開。一旦軍隊行動,百姓必然四散,我們恐怕連一個安身之地都找不到。儘管城中糧食不多,但尚可支撐一段時間,怎能捨棄安穩而選擇危險?若劉公執意要走,我願以頸血濺於您的馬蹄之下。」
武陵王劉駿素來剛烈,他對劉義恭堅定地表示:「叔父身為總指揮,去留之事非我能干涉,但我作為城主,倘若棄城而逃,實在無顏面對朝廷,寧可與這座城共存亡!」
劉駿是宋文帝劉義隆的第三個兒子,自幼聰慧過人,讀書速度極快,才華橫溢,文章寫得華麗,同時擅長騎射。由於長期隨軍征戰,他練就了一身好武藝,體格健壯,文武雙全,膽識過人。然而,他也有一些缺點,如喜好女色。
劉駿後來繼承了皇位,但因其與母親亂倫、強娶表妹等行為,被批評為荒淫無度,算不上一位賢明的君主。不過,他在彭城之戰中的防守策略對整個戰局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
北魏軍隊像狂風驟雨般攻到了彭城,拓跋燾在南山戲馬台搭建氈帳,並登上亞父冢(范增之墓)遠眺城中動靜。這座承載著楚漢文化的城市,曾是楚霸王項羽秋風戲馬的地方,如今在重重甲兵的守衛下依然堅不可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