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活著,就是為了送走上一代,培育下一代。
因而,年邁的親人過世了,家還在延續,家風還要發揚光大。
可是有的家庭,親人過世了,家就散了。
雖然各自安好,也是不錯的結局,但是對於大家庭來說,是很不吉利的,也會破壞家風。
若想要一代比一代強,在親人過世的第一年,要順利轉彎,讓家庭進入到全新的模式,以下幾件事,就不要做去了。
01
賣掉家宅,家庭就沒有了根基。
在儒家的思想中,父母過世了,要守孝三年。
孔子過世之後,大部分的弟子為他守孝,子貢在墳墓旁邊修建了小房子,住了六年。後來,孔子的墳墓周圍,形成了小村莊。
雖然,當下的人們都很忙,但是守孝這件事,在很多地方仍舊存在。
我的老家,子孫在父母過世後,頭一年都在父母的老房子裡過新年,住半年以上。
若是有人把父母的房子賣了,那麼子孫馬上就沒有了「根」,也無法落葉歸根,內心會有遺憾。
尤其是農村的人,老房子賣了,以後去老家掃墓,或者要去發展農業,都沒有落腳的地方了。
人老了,要去老家住幾天,也會變成「漂泊的浮萍」,非常難受。
留住老房子,就算沒有人居住,一年去打掃幾次,人生也有歸宿感。
02
荒廢祖上的田地,家業就慢慢散了。
很多老人,在是春天過世的,家裡的谷種都買好了,田也耕好了。
如果是夏天,稻子綠油油的,管理一番,就有收獲了。
秋天來了,稻子熟了,老人卻去了另一個世界,來不及收割。
子孫要想辦法,保住一年的收獲,這是老人留下來的一筆財富。你在收獲的過程中,還體現了勤勞的作風。
若是來年,老家的地沒有人管理,租給村裡的人,也是可以的。
對於城裡人來說,沒有「田土」,但可能有父母留下的小店鋪、加工廠、小工地、門店等。千萬不要馬上就變賣,要先穩住。
若是家業很大,需要子女一起來維系,若是家業一般般,也要交代人管理。
祖輩創業不容易,我們好好愛惜,業績才會擴大,餘生不會挨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