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下葬的保密工作做得滴水不漏,明史本紀和孝陵志有詳細記載。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他駕崩後,南京城十三座城門同時開,出殯隊伍一模一樣,每隊都抬著規格相同的棺槨,目的地各不相同。百姓和朝臣都摸不清哪支是真的,只有朱允炆和少數親信知道。這十三棺材的把戲,是為了防刺客和叛軍,棺材用鐵木裹鉛皮,防潮防腐,重達幾噸。明史說,真棺從午門出發,綿延三十里,錦衣衛在前開道,僧道數百念經,儀仗隊傘蓋樂隊一應俱全。孝陵在鐘山南麓,選址早在一三八零年代就定,工匠三千多,分批施工,互相不許交流,建好後全殺了,屍體處理掉,確保位置保密。
規模上,明史記載,出殯那天一千二百力士抬棺,繩索勒肩,隊伍從城門到陵墓,沿途設崗哨。陵墓主穴深二十丈,石門雕龍,側室放陪葬品和人。整個儀式三天完成,遠快於一般皇帝的月余時間。朱允炆為什麼這麼急?
明史暗示,是防朱棣等藩王生事。運棺的苦力也殺光了,數萬人卷進去,就為保守秘密。這在歷史上算得上極端,秦始皇兵馬俑保密也差不離,但朱元璋這套更直接,殺人不眨眼。陪葬品按遺詔節儉,沒金銀,但有絲織品和瓷器,價值不菲。明孝陵神道九十九級石階,兩旁石象石人,建得氣派,但裡面藏著多少血債,只有史書點到為止。
這些措施不是白費,明史後說,朱棣後來起兵時,南京城破也沒找到真墓位置,孝陵成了謎團。民間有傳說,陵附近挖出古墓,裡面骨頭扭曲,疑是工匠屍,但考古沒證實。朱元璋這人,活著時就愛搞疑兵,北伐時也用過,死後還玩這手,邏輯上是為了皇陵永固,可代價是上千條命。接地氣說,這就好比現代保密工程,動不動就滅口,古代更狠,直接人命填。
明史后妃傳直白記錄了殉葬的慘狀,四十六人中十六妃三十宮女,六月底就集中西苑。名單早定,無子嗣的優先,孫貴妃李淑妃郭美人都在列。執行時,太監端毒酒,摻砒霜或金粉,逼著喝下。明史說,有些妃子腹痛抽搐,吐黑血而亡,過程短但痛苦。沒喝的,就用白綾上吊,站在凳上踹翻,脖子勒緊。灌水銀的說法有爭議,明史沒提,但野史如朝鮮李朝實錄記載過,切開頭皮灌入,縫合後昏睡死去,屍體不腐。這方法源自秦漢,朱元璋可能知道。
七月初,屍體裹白布抬進側室,活人押入坑道,封石後窒息。明史本紀說,整個過程在陵墓偏殿,按品級排位,妃子在前宮女在後。逃跑的錦衣衛抓回,鞭打或直接殺。家屬有補償,叫朝天女戶,世襲俸祿,但這算什麼安慰?那些妃子,有的家族為保名位賄賂官員,想換人,但多數失敗。
數字上,四十六人不是上限,明史說還有數十僕從,但重點在後宮。死亡方式多樣,自縊毒酒為主,活埋少見。過程保密,宮女倖存的出家,嚴禁外傳,違者連坐。朱允炆執行時,沒猶豫,明史說他孝順,但這事透著冷酷。
朱元璋葬禮一結束,政治風暴就來了。明史太祖本紀說,朱允炆六月登基,改元建文,急著削藩,燕王朱棣一三九九年七月起兵靖難,四年戰亂,南京一四零二年六月破,朱允炆下落不明,有人說他自焚,有人說他出家。葬禮的匆忙,據明史暗示,是為穩固朱允炆位子,十三棺材疑兵就是防朱棣搶先下手。朱棣勝後,修孝陵,加碑亭,但銷毀建文史料,葬禮細節差點失傳。
影響上,明史后妃傳說,這事震懾了朝野,官員知道皇帝死後人命不值錢,貪腐更隱蔽。民間呢?李朝實錄記載,明朝使臣去朝鮮時,傳聞陵墓哭聲,百姓避之不及。考古上,明孝陵一九二零年代發掘,神道完整,但地宮沒開,裡面四十六屍骨還在。明朝後期,英宗一四四九年廢殉葬,仁宣兩朝不用了,但朱元璋這筆帳記在史書上,提醒後人皇權多殘暴。
這葬禮暴露了大明開國的血腥底色,朱元璋打天下靠殺,守天下也靠殺,死後還得拉墊背的。邏輯上,保密是為王朝長治,殉葬是為皇威永存,可結果呢?靖難之役死幾十萬,遠超葬禮人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