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興六年第一次北伐,諸葛亮本來占了優勢,天水、南安、安定三郡都投降了蜀漢,曹魏朝野震動。可他偏偏派馬謖去守街亭 —— 馬謖是 「理論派」,平時跟諸葛亮聊兵法頭頭是道,可沒實戰經驗。諸葛亮再三叮囑 「街亭要當道紮營,別上山」,馬謖到了地方,卻覺得 「上山居高臨下,能打勝仗」,把營扎在山上。
結果張郃帶著曹魏大軍一來,就切斷了山上的水源,蜀軍渴得受不了,一鬨而散。馬謖光著腳逃回軍營,諸葛亮在軍帳里看著他,帳外下著大雨,雨聲混著士兵的嘆息聲。諸葛亮本來想饒他,可手下人說 「不殺他,以後沒人聽軍令」,他只能揮淚下令斬馬謖。
這次失敗後,三郡又被曹魏奪回去,第一次北伐徹底泡湯 —— 這就像職場裡 「用錯項目負責人」,再好的項目也能搞砸,諸葛亮的 「用人失誤」,要負一半責任。
北伐失敗,「實力不足」 確實是原因之一,但不是全部。當時曹魏有 443 萬人口,能徵調 40 萬士兵;蜀漢只有 94 萬人口,士兵最多 10 萬,還得留一部分守益州、防東吳。諸葛亮每次北伐,都要從蜀地運糧到前線,山路難走,運 1 石糧到前線,路上要消耗 10 石,糧食經常不夠吃。
有次士兵餓肚子,諸葛亮想從東吳借糧,孫權表面答應,卻拖了兩個月才送來,等糧食到了,北伐已經被迫撤軍。
對比曹魏,人家在中原平原,糧食多,運輸方便,司馬懿只要跟諸葛亮 「耗著」,等蜀漢糧盡了,自然會撤軍。建興十二年,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司馬懿乾脆 「拒不出戰」,諸葛亮派人送女人衣服羞辱他,司馬懿也不生氣,還是按兵不動。
諸葛亮急得上火,咳著血還在指揮,最後病逝在五丈原 —— 這就像職場裡 「小公司跟大公司競爭」,小公司資源少,耗不起,再努力也難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