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狐嶺之戰,金國的40多萬精銳,為何會被10萬蒙軍迅速殲滅?
野狐嶺之戰,是蒙金之間的一次戰略決戰。
此戰中,號稱45萬的金軍被10萬蒙軍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殲滅了!
我們知道,古代戰爭中,幾十萬大軍被殲不算怪事,但基本上都會是一場耗時很長的作戰。
比如,著名的長平之戰,趙括的軍隊被圍困、斷糧後,還堅持了46天才被殲滅。
套用解放戰爭中的名言,就是幾十萬頭豬,別人幾天也抓不完呀!
然而,幾十萬金軍,卻在幾天的時間內就被迅速殲滅了。
這是怎麼回事呢?
蒙金開戰!
成吉思汗在統一草原各部的戰爭期間,曾經對金稱臣,每年對金輸送歲幣,以換取金朝的幫助。
在統一草原各部後,成吉思汗繼續對金稱臣納幣,以先解決西北的問題。在征服西北諸部和迫使西夏稱臣後,成吉思汗遂決心對金開戰!
1210年,成吉思汗正式斷絕了與金朝的歲幣關係!
次年二月,成吉思汗誓師,打出為俺巴孩罕復仇的旗號,對金開戰!
金朝遂調兵遣將,前來迎戰!
集結精兵強將的金軍
很多朋友認為此時的金朝已經腐朽不堪,不堪一戰了。
其實不然。
此時的金朝,剛剛取得了粉碎南宋「開僖北伐」的輝煌勝利,再次把南宋打趴下了。
而在這個過程中表現卓越的將領、部隊,此時多被派來迎戰蒙軍了!
所以,成吉思汗南下,與金軍的首次大戰,就是對金軍精銳的決戰!
金軍的「A計劃」:依託界壕進行防禦作戰
此時,金軍的主要將領,是在對宋戰爭中有突出表現的獨吉思忠、胡沙虎等人。
這些經驗豐富的將領,很快制定了作戰方略。
1、金軍主力集結於桓州、昌州、撫州一線,屯兵於邊堡烏沙堡和烏月營,準備依託界壕防禦蒙軍。同時,在西京(大同)一線也布置屯軍,以保證中都西南的安全。
2、派出使者講和。
很多朋友一說到這裡,就開始吐槽金軍將領的愚蠢了:大軍分散在漫長的戰線上,這不是犯了處處分兵的昏招嗎?
如果從事後諸葛亮的角度來說,這確實是犯了「備多力分」的錯誤。
然而,以當時的角度來看,這些其實都是延續了1000多年的傳統套路了。
歷代修築長城,並依託長城抵禦游牧民族,不是歷代中原王朝最常見的路數嗎?
而金國所依託的壕溝堡壘,也已經修了10多年了。不但有城牆,還有女牆等防禦工事,且已經竣工,是比較成熟的防線了。
此時的金軍,以界壕防禦為依託阻擊蒙軍,展現出不可犯的架勢,又通過講和來停戰,其實是比較符合當時金朝的情況的。
畢竟,雖然金國是大國,但剛剛跟南宋打完大戰,要立刻組織對蒙古的大規模北伐不現實,先以武力為後盾爭取停戰似乎是上策。
所以,金軍的這個部署並不愚蠢,只是比較傳統罷了。
然而,這個防線,卻真的迅速崩潰了!
蒙古軍迅速粉碎金軍的「A計劃」
雖壕塹之成,甫十餘年,而蒙古入寇中原,如入無人之境。然使金之國力,常如正隆、大定之時,又非有強敵如成吉思汗,庸將如獨吉思忠、完顏承裕,則界壕之築,仍不失為邊備之中下策,未可遽以成敗論之也。——王國維
如果金軍對付的是當年的匈奴、突厥,或者是對付不久前剛剛打過的南宋軍隊,那這樣的防禦應該是沒有什麼問題的。
或者,如果他們遇到的是2年前的成吉思汗,可能也能奏效。
在金人的認知中,蒙古人雖然長於野戰,但對於攻堅則是完全沒有經驗的。
僅僅兩年前的成吉思汗或許確實如此。
但是,此時的蒙古軍,已經完全不同了。
一來,在對西北諸部的征服中,一些西北少數民族加入了蒙古軍,他們帶來了各種城池攻守技術。
二來,在對西夏的戰爭中,蒙古軍隊已經完成對攻堅作戰課題的學習和實戰練習!
雖然要他們打中興府、中都、襄陽之類的名城還不太行,但是突破一般的界壕已經沒有任何問題了!
何況,他們在具備了攻堅能力的同時,還擁有超強的遠程迂迴奔襲能力!
因此,成吉思汗分兵佯攻西京防線,吸引敵人注意力;集中主力重點突破了烏沙堡!
旋即,蒙古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長驅直入,迅速奪取了烏月營,徹底粉碎了金軍的防禦體系!
金軍的「B計劃」:以集中對集中
首戰失利,金國朝廷震動,立刻換帥,讓完顏承裕替下獨吉思忠,統一指揮該方向作戰。
完顏承裕接手後,立刻做出調整。
1、大踏步後退,重新構築防禦體系。
此前金軍的防禦體系,是依託界壕,以烏沙堡和烏月營為基點展開。
如今,基點已失,界壕已經無法再堅守,失去了依託價值。
因此,完顏承裕領軍大踏步後退。
他們不但放棄了界壕,還放棄了撫州、桓州、昌州!
2、集中大軍於野狐嶺。
完顏承裕集中了30萬大軍於野狐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