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楚霸王的姓名至今成謎:史記叫「項羽」,而漢書卻叫「項籍」?

2025-10-18     花峰婉     反饋
3/3
在他的筆下,項羽不再是一個簡單的叛軍首領,而是一個有血有肉、氣吞山河的英雄人物。

可以說,司馬遷對項羽是帶有一絲「偏愛」的。他欣賞項羽的英雄氣概,也同情他的政治幼稚和悲慘結局。

因此,在著史立傳這件極為嚴肅的事情上,他選擇用「項羽」這個尊稱,來為這位無冕之王蓋棺定論。

班固的「糾正」

時間來到一百多年後的東漢,史學家班固奉旨修史,編纂《漢書》。《漢書》的定位與《史記》不同,它是一部「斷代史」,專門記載西漢一朝的歷史。

在這樣的立場下,項羽的身份和地位就需要被重新審視。在漢朝的官方敘事裡,劉邦是天命所歸的真龍天子,而項羽則是與天子爭鋒的「逆賊」,是最終被歷史淘汰的失敗者。

司馬遷那種將項羽拔高到帝王級別的做法,在班固看來,顯然是不符合漢朝正統史觀的。

於是,班固進行了一次旗幟鮮明的「糾正」。

他將項羽的傳記從「本紀」中拿了出來,降格為「傳」。其次,他沒有為項羽單獨立傳,而是將他和秦末另一個著名的起義領袖陳勝放在一起,合寫了一篇《陳勝項籍傳》。

說白了,這就是一種「降級」處理。把項羽和陳勝並列,意在說明他們本質上都是秦末的叛亂者,沒有什麼本質區別。於是將稱呼從「項羽」改回了「項籍」。

在古代,班固棄用尊稱「羽」,而採用其本名「籍」,目的就是剝離司馬遷賦予他的英雄光環和帝王色彩,將他還原為一個歷史上的普通失敗者形象。

為什麼「項羽」流傳更廣?

班固的《漢書》雖然在史學地位上同樣舉足輕重,但他試圖「糾正」項羽稱呼的做法,從後世的傳播效果來看,似乎並沒有成功。直到今天,我們普通大眾,包括許多文人墨客,在提到這位西楚霸王時,脫口而出的依然是「項羽」,而不是聽起來有些陌生的「項籍」。

這又是為什麼呢?原因其實很簡單,主要歸功於《史記》無與倫比的文學魅力和傳播力量。

《史記》被魯迅先生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司馬遷以將歷史人物刻畫得活靈活現,充滿了戲劇張力。尤其是《項羽本紀》,其中的「巨鹿之戰」、「鴻門宴」、「垓下之圍」等段落,寫得是波瀾壯闊,盪氣迴腸。

後來的文人騷客,在吟詩作賦時,也更願意沿用司馬遷的稱呼,詩人杜牧寫下「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千古名句;宋代女詞人李清照高歌「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她所歌頌的,也正是那個英雄蓋世的項羽。

在文學和藝術的不斷演繹和傳播下,「項羽」這個名字所承載的文化內涵越來越豐富,最終徹底壓過了「項籍」。

現代影視是如何稱呼的

將目光從古代拉回到我們所處的時代,在電影、電視劇這些現代媒介中,從早期的戲曲電影,到後來的《西楚霸王》、《楚漢傳奇》、《王的盛宴》等影視大作,我們看到的、聽到的,幾乎無一例外都是「項羽」。

無論是角色的字幕,還是演員的台詞,或是宣傳海報上的大字,用的都是「項羽」。

在一部歷史劇中,虞姬深情呼喚的不是「大王項羽」,而是「大王項籍」。

影視創作者們繼承的,正是司馬遷開創的這條文學敘事路線。他們樂於放大項羽身上的英雄主義和悲劇色彩,將他塑造成一個有萬夫不當之勇,卻在政治和人性博弈中一敗塗地的末路梟雄。

因此,選擇「項羽」這個流傳更廣、更具情感張力的稱呼。可以說,在流行文化的語境下,「項籍」這個名字幾乎沒有生存的空間。
呂純弘 • 84K次觀看
呂純弘 • 10K次觀看
呂純弘 • 19K次觀看
花峰婉 • 16K次觀看
呂純弘 • 9K次觀看
花峰婉 • 5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奚芝厚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7K次觀看
呂純弘 • 22K次觀看
呂純弘 • 5K次觀看
呂純弘 • 6K次觀看
滿素荷 • 4K次觀看
喬峰傳 • 33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5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4K次觀看
呂純弘 • 23K次觀看
呂純弘 • 4K次觀看
呂純弘 • 49K次觀看
幸山輪 • 22K次觀看
呂純弘 • 3K次觀看
呂純弘 • 3K次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