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女主人抑鬱而終,留下幼子,忠心僕人甘願撫養,直到終老

2025-09-16     花峰婉     反饋
1/6
民國時期孔府大門前

年輕女主人抑鬱而終,留下幼子,忠心僕人甘願撫養,直到終老

1931年,中國正處於多事之秋。日本悍然發動九一八事變,東三省相繼淪陷。同時,國內戰爭如火如荼。就在全國人心惶惶之際,「天下第一家」的孔府卻迎來了喜事。孔子76代孫,衍聖公孔令貽的大女兒,17歲的孔德齊即將出閣。孔家已為大小姐選擇了兩位忠心耿耿的僕人:一位是男僕吳建文,一位是女僕席嫂。兩人將跟隨大小姐一起前往北京。從此,一段段感人至深的主僕之情令人潸然淚下。僕人對主人的忠與義已深入到骨子裡。

作為孔府的大小姐,孔德齊的嫁妝足足有數百抬。數百抬嫁妝中最為耀眼的當有兩件:一件是已在孔府流傳上千年的「文王百子圖」大楷木如意,另一件則是鑲滿珍珠鑽石的大金鐘。大楷木如意作為數百抬嫁妝中的第一抬,不但在於它的珍貴與象徵婚姻幸福,吉祥如意的寓意,還在於它在孔府中的特殊意義。這要從「至聖先師」孔子說起。

當年,孔子死後,其心愛的弟子子貢極度悲傷,並堅持為老師孔子守墓六年。六年期滿,子貢臨走之時,一邊痛哭,一邊將服喪期間用的楷木哀杖插進地里。眼淚落進地里,楷木竟然發芽,漸漸長成大樹。孔子的後裔遂用此楷樹的木頭製成如意饋贈貴賓。對於一般的客人,則只送金玉之類的如意。即使送給貴賓的如意也是很小的,而將用楷木製成的兩個最大的如意一直收藏在孔府中,以此傳承後代。

當傳到孔德齊與妹妹孔德懋時,兩個最大的楷木如意作為姐妹倆的嫁妝被抬到了各自的婆家。大姐孔德齊的婆家是北京有名的馮家。當時馮家的當家人是清朝著名書法家馮恕。馮恕的書法造詣極深。在老北京曾流傳著「無匾不恕」的口碑。張一元茶莊、同和居飯莊等處的牌匾,均為馮恕的手筆。馮家的人脈極廣,馮恕曾在晚清任過海軍部軍樞司司長、海軍協都統等職。

孔德齊的丈夫是馮恕的小兒子。此子從小嬌生慣養,儼然一副紈絝子弟的嘴臉,整天在外面花天酒地。囊中羞澀之時,即伸手向妻子孔德齊要錢。最終,孔德齊的嫁妝被這位少爺丈夫揮霍一空。即使這樣,她也不敢阻止丈夫的驕奢成性的惡劣行徑。因為,她從小接受在家從父,出嫁從夫的傳統思想。在她心裡,丈夫再怎麼渾,也是她的男人,更是她的天。她壓抑著自己小心翼翼地侍奉著自己的男人。
1/6
下一頁
呂純弘 • 182K次觀看
呂純弘 • 11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65K次觀看
舒黛葉 • 4K次觀看
舒黛葉 • 15K次觀看
舒黛葉 • 7K次觀看
呂純弘 • 9K次觀看
花峰婉 • 8K次觀看
舒黛葉 • 20K次觀看
呂純弘 • 9K次觀看
呂純弘 • 18K次觀看
管輝若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13K次觀看
呂純弘 • 9K次觀看
呂純弘 • 6K次觀看
舒黛葉 • 40K次觀看
管輝若 • 7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14K次觀看
舒黛葉 • 6K次觀看
舒黛葉 • 12K次觀看
呂純弘 • 20K次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