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年來,形成了獨特的喪葬習俗,古人講究「死者為大」,認為將葬禮辦得風風光光,死者的靈魂也能得到超度。
但隨著社會的發展,這些繁瑣的殯葬習俗,也變得越來越簡單,不過唯一不變的是,人去世之後,必須要穿著壽衣才能下葬,這又是為什麼呢?難道真如民間傳言,是為了防止屍變嗎?
壽衣的講究
古人的壽衣顏色通常都比較艷麗,一般是藍色或者褐色,若有年輕婦女不幸離世,那壽衣顏色就會是粉紅色或者蔥白色。
這些壽衣的款式和現代的差不多,不過用料卻比現代要講究很多。
古時候的壽衣通常是由「 絹棉」製作而成,為的就是討個好彩頭,因為「 娟」與「眷」同音,代表著「眷戀」,表達了後人對逝者的懷念之情。
至於棉布,那是因為古時候的經濟條件並不好,棉布的價格要低一些,所以大多數人對製作手藝的第一選擇就是棉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