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在一年冷靜期之後,努爾哈赤又重新讓阿巴亥當上了大福晉。
而這樣一來,阿巴亥所生的三個兒子,就成了努爾哈赤的嫡子,在選擇繼承人時,他們三個的嫡子身份讓他們有了很大的優勢。
正因如此,努爾哈赤在臨死前急召阿巴亥,很難不讓人產生一些聯想。
當時能對皇太極產生威脅的,就只有阿巴亥這三個孩子。儘管當時他們還小,但皇太極依然不肯放過他們。
但是,對這幾個弟弟下手難免會貽人口實,因此皇太極盯上這個比自己就大兩歲的繼母。
只要控制住她,就能控制住她這三個孩子,還有那個沒用的代善。
為了將阿巴亥除掉,皇太極逼著她為努爾哈赤殉葬,他們那邊確實有殉葬的傳統,但是殉葬的女子必須是未經人事的少女。
阿巴亥作為三個孩子的媽,顯然是不符合條件的。
但是皇太極可不管這麼多,他以「先皇遺命」為理由,強行讓阿巴亥殺青了。
阿巴亥一死,皇太極即位便再無阻礙。
但是他這種行為,讓阿巴亥的三個孩子都恨上了他。
皇太極還活著的時候,多爾袞沒法跟他爭,但是在他死了之後,多爾袞可就忍不住了,他想要登上皇位,然後將皇太極這一脈的人全部除掉……
皇位之爭
不管皇太極是為了什麼才爭奪皇位,皇太極一脈的人都不想讓他成功,因為皇太極作為「阿巴亥餘孽」,一直跟皇太極一脈的人不對付。
皇太極去世之前,跟他爹一樣,也沒有指定繼承人,而且他比他爹還要離譜,甚至連一點線索都沒有留下。
當初努爾哈赤好歹還在日常生活中留下了皇太極這麼個替補隊員,皇太極可是一點都沒留下,就讓後人來猜。
不過以當時的情況來說,猜也很好猜,畢竟只有兩個選項,一個是皇太極的長子豪格,一個就是皇太極的弟弟多爾袞。
這兩人都是有戰功有貢獻的,因此才能成為備選人員,但是他們兩人的貢獻很相近,因此就只能看是誰的支持者多了。
豪格作為皇太極的長子,身上還有戰功,讓他來即位理所當然。
但是滿人傳統中,兄弟之間也能繼承,因此多爾袞也要來湊熱鬧。
而且由於多爾袞的支持者還不少,因此豪格也不能無視他。
現在支持豪格的人有皇太極的正黃旗和鑲黃旗,還有正藍旗以及鑲藍旗。
而支持多爾袞的人僅有正白旗和鑲白旗以及一幫戰將,這些戰將雖然不是貴族,但是手握兵權,不可小覷。
雙方為了爭奪大位,僵持了很長時間,每個人都不敢輕舉妄動,生怕引發一場沒法收場的大動亂。
就算是那些一直都在冷眼旁觀的大臣,都不得不選擇自己的陣營。
最終,雙方討論出了第三種方案。
那些曾追隨皇太極的老臣做出了讓步:「如果不立先帝的子孫,那我們就寧願去地下追隨先帝!」
這話一出,繼承人就不再限於豪格和多爾袞,皇太極的所有兒子都可以入選。
於是在商議了很久之後,決定讓六歲的福臨,也就是順治皇帝即位。
除此之外,還要讓鄭親王濟爾哈朗以及睿親王多爾袞攝政,濟爾哈朗為第一攝政,多爾袞擔任第二攝政。
由於濟爾哈朗是支持豪格的,而且福臨也是豪格的親弟弟,因此看起來像是豪格占了便宜。但實際上,在選擇福臨作為繼承人的那一刻,多爾袞就已經贏了。
宿敵之爭
至於為什麼,那就得看多爾袞和孝莊怎麼解釋了。
總之,福臨當了皇帝之後,多爾袞實力大增,第一攝政濟爾哈朗被排擠,多爾袞得以獨掌大權。
公元1644年,豪格因為「言語中傷」多爾袞,直接被削去了爵位。
這其實是多爾袞對他的一次警告。
清軍入關之後,多爾袞就又找了理由,把爵位還給了豪格。
如果豪格就此認輸,應該也不會被多爾袞幽禁至死,但是他在征討四川結束後,又燃起了野心,試圖與多爾袞爭權。
但是現在的多爾袞已經今非昔比,他隨便找了兩個理由,就把豪格關了起來。
被關起來的豪格依然不服氣,多爾袞正忙著奪取福臨的皇位,也沒有閒心來跟豪格玩,於是便下決心殺了豪格,消除後患。
在豪格臨死之前,他盯著監牢外的多爾袞,罵了一句「多病無福!」
其實多爾袞本來就體虛,他多病並不是什麼秘密,重點是無福。
兩年後,馬上就要正式當皇帝的多爾袞出門打獵,慶祝自己奪權成功。結果他在追逐獵物時從馬上摔了下來,直接把自己摔死了,果真是「無福消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