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朝鮮疆域
和大明交好之後,李成桂打擊豪門貴族,為篡位做準備。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七月十日,李成桂廢了王瑤,自立為王。
不過對外,他還是不敢自稱高麗王的,畢竟得接受大明的冊封,在自立不久,就派使者請示朱元璋,說王氏子弟昏庸殘暴,不適合治理高麗,但國不可一日無君,請大明皇帝冊封李成桂為「權知國事」。
朱元璋一聽這話,就知道李成桂要篡位,陰陽了一番後,還是同意了,李成桂借坡下驢,又向朱元璋申請國號,最終朱元璋定下「朝鮮」的國號。
李氏朝鮮建立
不過朱元璋不喜歡篡位的李成桂,沒有正式冊封他為國王,僅僅以封他為「權知朝鮮國事」。
但不管怎麼說,李成桂依舊成了李氏朝鮮的開國之君,為擺脫高麗舊勢力,李成桂還將都城遷到了漢陽。
接下來就是立世子了。
李成桂篡位後,有八個兒子,分別是李芳雨、李芳果、李芳毅、李芳干、李芳遠、李芳衍、李芳蕃和李芳碩。
前六個是原配神懿王后韓氏所生,後兩個為後娶的神德王后康氏所生。
朝鮮半島深受中原儒家文化影響,李氏朝鮮亦是如此,按儒家嫡長子繼承制,王世子就是嫡長子李芳雨。
但李芳雨極力反對李成桂篡位,不適合當繼承人。
既然老大不行,那就選老二李芳果唄,但李成桂卻偏偏選擇了最年幼的李芳碩立為世子,引起很多人的不滿,尤其是老五李芳遠。
和李世民一樣,李芳遠為李成桂的篡位立下了汗馬功勞,更在篡位關鍵時刻,帶人砍死忠於高麗王室的大學者鄭夢周,為李成桂篡位掃清了道路,是李成桂幾個兒子裡功勞最高的一個。
要是立大哥李芳雨,李芳遠倒也沒有太多怨言,可老爹偏偏立了沒啥功勞的李芳碩,還因為自己功勞高,猜忌自己,李芳遠豈會服氣?
歷來廢長立幼,都會導致統治不穩,李成桂為何還堅持呢?
一方面是康氏的枕頭風,一方面則是股肱大臣鄭道傳的建議。
在李氏朝鮮草創初期,作為心腹大臣的鄭道傳就為李成桂建立了一套仿造明朝的中央集權制度,鄭道傳認為,新的政權將會以儒家士大夫作為政權內核,王室宗親和功勳武將對權力的染指應該嚴格限制,甚至連君權都要受到制約。
在這套理論下,朝鮮國王自然不能太強勢,最好就是當一個垂拱而治的君主,所有的一切都讓儒家大臣去處理好了,太強勢的君主,容易引發臣衝突,破壞權力制衡。
基於這種觀點,功勞身高的李芳遠自然被排除在外,取而代之的就是最文弱,根基最淺的李芳碩。
鄭道傳的想法雖好,但李氏朝鮮剛剛開國,就搞廢長立幼這一套,相當於將神懿王后一系全推到了自己的對立面,埋下了內訌的禍根。
而李成桂為確保幼子能夠順利繼位,先限制貴族功臣們的私兵,防止這幫人有樣學樣,學他篡位。又讓鄭道傳為輔政大臣,鄭道傳大權在握,是想方設法限制神懿王后一系兒子的勢力,尤其是李芳遠。
韓劇《元敬》李成桂劇照
而鄭道傳更狠,打算徹底剷除神懿王后一系所有子嗣,引起李芳遠的警惕。
本來就對父親的偏袒有所不滿,如今父親和大臣居然聯手剷除自己,李芳遠自然不肯坐以待斃。
但現在鄭道傳手握大權,可以調動全國兵馬,更有李成桂和世子的支持,自己這點私兵完全不夠看,必須得找幫手。
首先就是自己的一幫親兄弟和跟隨自己征戰的武將,其次就是一些不滿李成桂和鄭道傳的開國功臣。
這些人為李成桂立國沒有功勞也有苦勞,但李成桂開國呢?雖然封賞了不少,但能夠掌權的僅有鄭道傳、趙浚、南誾等少數人,早已引起他們的不滿,李芳遠稍微挑撥招攬,就得到了他們的支持。
萬事俱備,只等待個時機。
04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李成桂生病,無法上朝。李芳遠趁這個機會,立即召集自己府中的私兵和一些禁軍,沖入景福宮。
宮內守衛一看殺氣騰騰的李芳遠,哪裡敢抵抗?紛紛逃竄,趁這個機會,李芳遠果斷砍死了世子李芳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