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的這一招非常高明。一方面,他通過減少自己的政治存在感,讓劉邦放鬆警惕;另一方面,他以修道為名,給自己的退出找了一個完美的理由。這樣既保全了自己,也不會讓劉邦難堪。
與此同時,韓信卻完全相反。
他驕傲自滿,四處炫耀自己的功績,甚至有傳言說他私下裡說過:"漢王能有今天,都是靠我韓信的本事。"這些話傳到劉邦耳朵里,自然引起了不小的不滿和警惕。
劉邦的「小算盤「
劉邦表面上對張良的請求表示理解和支持,還親自為張良舉辦了隆重的餞行宴。但劉邦內心卻有著自己的考量。
對於張良這樣的智囊人物,劉邦既敬重他的才能,又害怕他的聰明。
張良知道太多朝廷的機密,了解劉邦的優缺點,如果他倒向別人,對劉邦的統治將是巨大的威脅。
不過,張良的歸隱態度看起來很誠懇,而且他一直以來也沒有表現出對權力的渴望。
劉邦思前想後,決定暫時不阻攔張良的歸隱計劃,但暗中派人盯著他的一舉一動。
劉邦心裡也清楚,天下已定,最需要防範的不是文臣,而是那些手握重兵的武將。
特別是韓信,作為漢朝的大將軍,他統領著數十萬大軍,威望極高,士兵們都願意為他赴湯蹈火。這樣的人如果有二心,對劉邦的統治將是致命的「威脅」。
劉邦已經開始琢磨如何削弱韓信的權力了。
他打算等張良走後,逐步調整朝中的權力分配,減少韓信的兵權。這些想法,劉邦沒有告訴任何人,但精明如張良,早已洞悉了劉邦的心思。
張良知道,韓信雖然軍事才能出眾,但政治上卻很天真,不懂得帝王心術。
如果不及時警醒他,恐怕會有大禍臨頭。於是,張良決定在離開前,找機會單獨跟韓信談一談。
城外的幾句悄悄話
終於到了張良正式離開長安的日子。劉邦派出大批朝臣為張良送行,場面十分隆重。
韓信也在送行的隊伍中,他對張良的離去感到惋惜,畢竟兩人曾經並肩作戰多年,建立了深厚的戰友情誼。
隊伍一直送到了城外十里亭。按照禮節,朝臣們應該在這裡與張良告別。
就在眾人準備返回時,張良突然拉住了韓信的衣袖,示意他單獨聊幾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