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當契丹的戰火直逼幽燕時,她幾乎沒有猶豫,便將十八萬大軍交到王孝傑的手中。
王孝傑明白,這是女皇最後的信任。
他從未忘記自己出身寒微,若無戰功,早已湮沒在千軍萬馬之間。
正因如此,他更加珍惜每一次上陣殺敵的機會。
行軍的鼓角聲迴蕩在燕山腳下,鐵騎翻湧如潮水。
十八萬大軍浩浩蕩蕩,旌旗蔽日,軍營中,士卒們對這位總管信心十足。
有人私下說:「王將軍曾單騎突圍過吐蕃,如今再遇契丹,定然能破敵。」
可命運是否會眷顧,還是個未知數。
唐軍行至東硤石谷,此地峽谷狹長,兩側山勢陡峭,若敵軍設伏,極難全身而退。
王孝傑望著眼前的地勢,眉頭緊鎖,卻終究沒有退縮。
畢竟契丹軍勇悍機警,若不迅速奪取要道,河北的門戶便會洞開。
於是,他親自率領前鋒部隊突入峽谷,以少數精銳打頭陣,意圖為後方大軍開闢道路。
初入谷口時,山風獵獵,旌旗翻飛,尚無異樣。
可是沒多久,山巔忽然傳來震天動地的鼓聲,巨石與箭雨同時傾瀉而下。
契丹人果然早已埋伏多時!
穀道狹窄,唐軍的陣列被硬生生切斷,前軍與後軍失去呼應。
王孝傑縱馬衝鋒,他的鎧甲被射得密布箭鏃,仍舊巋然不動。
他手中的長槍一次次挑翻敵人,喊聲嘹亮:「唐軍兒郎,隨我殺敵!」
士兵們被他的身影鼓舞,即便身處絕境,仍舊拚死廝殺。
但敵眾我寡的現實逐漸壓垮了唐軍。
峽谷太窄,後軍無法及時馳援,隊伍前後脫節。
就在此時,副將蘇宏暉心生懼意,率部潰退。
後方主力未能上前,王孝傑和身邊的精銳徹底被孤立,山石之間,吶喊與慘叫此起彼伏,卻聽不見援軍的號角聲。
王孝傑明白,生路已斷,他卻仰天長笑,聲音如雷:
「我王孝傑一生,立志報國。今日雖死,亦無憾矣!」
說罷,他策馬再一次沖入敵陣,槍若蛟龍,直貫契丹軍心。
敵兵蜂擁而上,亂箭齊飛,馬匹嘶鳴著栽倒在谷底。
王孝傑的戰甲早已被鮮血染透,他最後一次揮動長槍,力竭之際,身體墜入深谷,隨即消失在嶙峋的亂石之間。
他的死,不如薛仁貴那般被傳頌千古,也未若岳飛那樣被立廟祭拜,但他以馬革裹屍的方式,踐行了少年時的誓言。
他沒有退縮,沒有苟活,用最後一滴血印證了「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的豪情。
後人或許不再記得他長安舊里的家園,不再記得他年輕時執戟入伍的模樣,卻不會忘記在東硤石谷那個狹窄的峽谷里,有一位大唐將軍,以鮮血和生命守護了王朝的尊嚴。
他的身影,與漫天風沙一同,長久地留在了這片土地的記憶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