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詩短短四句,沒有一個生僻字,沒有用任何典故,甚至沒有任何敘事。
主題是很常見的惜春傷春、感嘆時光流逝,讀來也是明白如話,那它到底妙在何處呢?
縱觀全詩,詩人開篇便是一個問句,「春光冉冉歸何處」?
「冉冉」,是柔軟的、緩慢的、漸進的狀態。然而無論如何遲緩,春光終究是要離去的,那麼它到底要歸去哪裡呢?
這個問題,問的是誰呢?顯然並不是具體的某個人,而是擬人化的「花」。
花朵自然是無法給予回答的,詩人只能「更向花前把一杯」。
面對即將逝去的春光,詩人自斟一杯薄酒,似乎是想借酒澆愁,反而更暴露出了自己的孤獨。
無人與他共賞春光,也無人與他共憐落花,這該是一種什麼樣的寂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