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兩代是秀才身份演變的關鍵時期。
隋朝首開科舉,設立「秀才科」,其考試難度極高,每次錄取不過十人左右,堪稱天下士子仰望的頂峰。
唐代初期延續此制,秀才科仍是常科之中最難及第的一科,錄取者鳳毛麟角,聲譽卓著。
但也因為標準過高,難以持續選拔足夠人才,秀才科後來被逐漸廢除。
也是從此時起,「秀才」一詞的含義不再僅指向科舉中那一最高等的科目,而漸漸成為對一般讀書人的泛稱。
這一變化在宋代變得更為明顯
科舉制度進一步完善,秀才常用來指稱那些已通過地方選拔、有資格貢舉至中央參加禮部考試的學子。
值得注意的是,此時即便省試落第,仍可被稱為「秀才」。
《水滸傳》中王倫被稱為「不第秀才」,便帶有輕蔑之意,暗示其雖具資格卻終未躍過龍門。
真正使「秀才」一詞回歸嚴格制度性定義的,是明清兩代。
朝廷規定,士子必須通過由州縣至府、再至學政的層層考試,全部合格方能「進學」,成為官辦學校的生員,這就是明清人口中名副其實的「秀才」。
從這時起,秀才成了科舉制度的起點,是士人獲取功名、進入國家體系的第一個正式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