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炎帝教民耕種的形象派上了大用場,官方開始宣傳炎黃同祖,說漢朝不僅繼承了黃帝的武功(打天下、定秩序),還傳承了炎帝的文德(興農耕、安民生)。
這種宣傳非常的巧妙,認黃帝證明皇室有淵源,提炎帝,顯示朝廷關心百姓吃飯問題,老百姓一聽就覺得:「這個皇帝既能保我們安全,又能讓我們吃飽飯,靠譜!」
東漢初年,天下剛經歷王莽之亂,百姓流離失所,人心渙散,光武帝劉秀登基後,急需一個能凝聚人心的辦法,於是他在全國推廣修建炎黃廟,讓百姓共同祭拜。
劉秀的算盤打得很精:炎帝代表安穩日子(農耕、溫飽),黃帝代表 天下統一(秩序、安全)。
把兩位祖先綁在一起,就是向天下人傳遞信號:跟著我,既能安穩種地,又能不受戰亂欺負。
從這時起,「炎黃」 的排序基本定了下來,這不是說炎帝比黃帝厲害,而是這種排序更能引發大眾共鳴,畢竟想打仗的是少數,絕大多數人只想好好過日子。
清朝時期最會活用炎黃概念的,當屬清朝的滿族皇帝,他們統治著上億漢族人,光靠武力鎮壓肯定不行,必須找到能讓各民族認同的紐帶。
康熙、乾隆不僅親自祭拜炎帝陵、黃帝陵,還公開宣稱:「不光漢人是炎黃子孫,蒙古人、回回人,都是炎黃的後代。」
信息來源:多民族融合的清代詮釋《清實錄·康熙朝》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祭黃帝陵詔書:"朕承天眷命,統御萬方,追維往代,炎黃以來,華夏苗裔,皆朕赤子。"
這一句話,就把 「炎黃」 從 「漢族符號」 擴展成了 「多民族符號」。
效果立竿見影:蒙古人聽了覺得我們也是一家人,回族人聽了感到被認可。這種 認祖歸宗的操作,比派軍隊鎮壓高效得多 —— 人心齊了,江山才能穩。
中華文明的生存密碼
從漢朝到清朝,不管是漢族還是少數民族皇帝,都認準炎黃排序,因為它背後藏著一套統治公式。
炎帝代表 「民生、文化、安穩」,黃帝代表 「秩序、武力、統一」,兩者結合,就是向百姓承諾:「我既能讓你們過好日子,又能保你們不被欺負。」
黃帝打贏了戰爭,卻沒有獨占功勞,反而捧起炎帝的價值這種 「不趕盡殺絕、互相成就」的思路,正是中華文明的核心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