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多年過去了,明孝陵從未被盜掘成功,連孫殿英這樣的盜墓高手,都不敢打朱元璋陵墓的主意。
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每次都要到明孝陵祭拜,不是出於尊敬,而是出於恐懼。
67年的血色傳統
朱元璋死後,殉葬制度成了明朝皇室的傳統,每個皇帝死去,都要有妃嬪陪葬。
明成祖朱棣死時,30多名妃嬪被迫殉葬,其中包括朝鮮進貢的韓麗妃。
朝鮮史書記錄了韓麗妃臨死前的話:"我本以為能在中國過上好日子,沒想到竟然要為一個死人陪葬。"
明仁宗朱高熾在位不到一年就死了,還是有7名妃嬪殉葬。
明宣宗朱瞻基死時,10名宮人"殉節從葬",其中有個叫郭愛的女子,進宮只有20天,她可能連皇帝的面都沒見過,就要為他殉葬。
郭愛在臨死前寫下了一首絕命詞:
"修短有數兮,不足較也。生而如夢兮,死則覺也。先吾親而歸兮,慚予之失孝也。心淒淒而不能已兮,是則可悼也。"
這首詞被收錄在《明史·后妃傳》中,每個字都透著絕望和不甘。
一個花季少女,就這樣被活活逼死,只因為一個素未謀面的男人咽了氣。
這種荒誕的制度,一直延續到明英宗朱祁鎮。
朱祁鎮在臨死前突然醒悟了,他下了一道詔書:"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從此罷。"
一句話,結束了67年的血腥傳統,從此以後,明朝再也沒有過妃嬪殉葬。
朱祁鎮這道詔書,拯救了無數無辜的生命,這可能是他一生中做過的最有意義的事。
朱元璋的下葬過程,展現了封建皇權的極致殘酷,40多名妃嬪的生命,在他眼中只是陪葬品。
十三門出殯的精心布局,顯示了他對權力的執著,連死後都要防著別人。
這個從最底層爬起來的皇帝,最終還是被絕對的權力腐蝕了人性。
《明史》記錄的這些細節,提醒我們權力如果不受約束,會變成怎樣的怪物。
600多年過去了,明孝陵依然靜靜地坐落在紫金山下。
那些殉葬的妃嬪,早已化為塵土。
她們的名字,大多數都沒有留在史書上。
只有那幾聲"哭震殿閣"的絕望呼喊,還在歷史的迴音中飄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