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襲行動開始得很順利,孛要合帶領的突擊隊成功攀上城牆,與守軍展開激戰。可就在勝利在望的時候,城牆上飛來一支冷箭,正中孛要合的咽喉。這個勇猛的蒙古將領當場斃命,突擊隊也因為失去指揮而敗退。
消息通過快馬傳回了蒙古高原。當阿剌海別吉得知丈夫的死訊時,這個一向冷靜的女人徹底失控了。四次婚姻,四次喪夫,命運的殘酷讓監國公主的內心徹底扭曲。
悲傷很快就轉化為憤怒,憤怒又催生出復仇的慾望。阿剌海別吉立即派出信使,給前線的拖雷下達了一道命令:攻破尼沙普爾後,要屠盡全城,連貓狗都不能留。
這道命令讓拖雷都感到震驚。屠城在蒙古軍隊中並不罕見,可要求連動物都不放過,這就有些過分了。不過,監國公主的命令不容違抗,拖雷只能照辦。
尼沙普爾城的末日到來了。經過數月的圍攻,城牆終於被攻破,蒙古鐵騎如潮水般湧入城中。接下來發生的事情,成為人類歷史上最血腥的屠殺之一。
阿剌海別吉的復仇命令被嚴格執行了。蒙古士兵挨家挨戶搜索,不放過任何一個活口。男人、女人、老人、孩子,甚至連嬰兒都沒有倖免。整座城市變成了人間地獄,血流成河。
屠殺持續了好幾天。蒙古士兵不僅殺光了所有的人,連城中的牲畜也沒有放過。馬匹、牛羊、貓狗,凡是有生命的東西都被殺死。甚至連城中的植物都被破壞,整座城市徹底變成了死地。
後世史學家統計,尼沙普爾城的死亡人數達到了174萬。這個數字可能有所誇大,可屠殺的規模確實驚人。一個女人的憤怒,導致了一座城市的毀滅,這在歷史上也是罕見的。
一個女人的眼淚可以毀滅一座城市,這聽起來像是神話,可在阿剌海別吉身上卻成了現實。權力的滋味讓人沉醉,復仇的快感讓人瘋狂,可最終留下的只有無盡的空虛和悔恨。
監國女王的最後歲月
尼沙普爾屠城事件讓阿剌海別吉的名聲變得複雜起來。支持者說這是為丈夫報仇的正義之舉,反對者則認為這是毫無人性的屠殺。可無論如何評價,都無法改變一個事實:這個女人擁有毀滅一座城市的可怕權力。
1227年,成吉思汗在西夏病逝。這個創建了橫跨歐亞大陸帝國的偉人離開了人世,留下的是一個龐大而複雜的政治遺產。按照蒙古傳統,在新汗即位之前,需要有人代理國政。
出人意料的是,阿剌海別吉在成吉思汗死後依然保持著監國地位。這說明什麼?說明這個女人的政治能力得到了所有人的認可,連那些蒙古貴族都不敢小看這位"最無情公主"。
1228年,監國公主的權威再次得到體現。中都地區(今北京一帶)有盜匪作亂,威脅到了蒙古在華北的統治。阿剌海別吉立即派遣王楫等將領前去剿滅,很快就平定了叛亂。
這次軍事行動證明了監國公主的影響力遠遠超出了蒙古高原。連遠在千里之外的華北將領,都要聽從這個女人的指揮。這種跨地域的權力控制,在當時是極其罕見的。
可權力巔峰的生活並不如外人想像的那麼美好。失去了四任丈夫,沒有親生子女,阿剌海別吉的內心世界是孤獨而空虛的。權力可以帶來地位和財富,卻無法填補感情上的空白。
幸運的是,孛要合的三個兒子給監國公主帶來了一些慰藉。君不花、愛不花、拙里不花這三個孩子雖然不是親生的,可阿剌海別吉卻把他們當作自己的兒子一樣對待。這種母愛成為其晚年生活的重要支撐。
對待繼子的態度體現了阿剌海別吉性格中柔軟的一面。這個在政治舞台上冷酷無情的女人,在家庭生活中卻表現出了罕見的溫情。也許,這正是其內心深處渴望家庭溫暖的體現。
1305年,已經去世的阿剌海別吉被元成宗追封為"齊國大長公主"。這個封號體現了後人對其政治貢獻的認可。六年後的1311年,元仁宗又將其追封為"趙國大長公主",進一步提高了其歷史地位。
至於金庸筆下的華箏公主,其原型確實與阿剌海別吉有關,可兩者之間的差距是巨大的。華箏是溫婉善良的文學形象,阿剌海別吉卻是權力遊戲中的冷酷玩家。金庸顯然對歷史進行了大幅度的改編,創造出了符合現代人審美的人物形象。
真實的阿剌海別吉與文學中的華箏公主形成了鮮明對比。一個是掌握生殺大權的監國女王,一個是為愛痴狂的草原少女;一個下令屠戮百萬,一個溫柔如水。這種反差讓人不禁思考:文學與歷史之間的距離到底有多遠?
也許,這正是文學創作的魅力所在。作家可以從歷史中汲取靈感,創造出符合時代需要的人物形象。華箏公主承載著現代人對純真愛情的嚮往,阿剌海別吉則體現了權力鬥爭的殘酷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