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治帝畫像。圖源:網絡
然而,感情上的悲痛並未阻止孝莊在理智上的行動。大清再次面臨權力交接,只是這一次,她不再是局外人,而是話事人。
經過與親王們的統一意見,她迅速做出了兩個決定:
第一,確定皇位繼承人。順治病逝前想讓自己的一個堂兄弟繼位,但孝莊最終選擇了順治的第三子、年僅8歲的玄燁(即康熙帝),理由是玄燁已出過天花,終生對這種恐怖傳染病具有免疫力。
第二,發布順治遺詔。這是一封「詭異」的遺詔,長達1000多字,洋洋洒洒曆數了順治親政以來推進清廷漢化等14條「罪狀」,仿佛是順治臨終前的一封懺悔書。官宣稱這份遺詔是順治臨終口述,由大臣垂淚記錄。但從內容來看,應該是被孝莊做了大幅度修改。孝莊借兒子之口,否定了兒子的作為,從而為這對母子的政見分歧畫上了一個句號。
不難看出,時年48歲的孝莊的確是一個有魄力而剛烈的女強人。
隨著她的孫子玄燁登極繼位,孝莊從皇太后變成了太皇太后。
史學家普遍認同,孝莊在順治朝和康熙朝頗有作為,但她最大的歷史貢獻是培養出了一個康熙大帝。
康熙幼年患天花被遷出宮外生活,但凡飲食、語言、讀書、生活習慣,都在祖母孝莊的督促下養成。孝莊愛讀書的習慣,感染了康熙,使他自小就保持著「早夜讀誦,無間寒暑」的良好作風。孝莊亦時時要求年幼的康熙要做一個勤政愛民的好皇帝。
有一次,她當著眾人問小康熙:「身為天下之主有何打算?」
康熙朗聲回答:「臣無他欲,惟願天下乂安,民生樂業,共享太平之福而已。」
康熙日後成長為頗有作為的皇帝,離不開孝莊的教導和培養。正如後來康熙自己所說,「設無祖母太皇太后,斷不能有今日成立」。
不過,日漸長大的康熙要「成立」,首先必須攀過輔政大臣尤其是鰲拜這座山峰。
順治駕崩後,有個江南的秀才進京上書,請孝莊垂簾聽政。但孝莊並無此意,終其一生,她只是在緊要關頭以太后身份適度參與政治,她並不願走到前台臨朝聽政。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包括滿洲祖宗之法的限制、漢族社會對所謂牝雞司晨現象的非議等等,但孝莊愛惜羽毛,唯恐陷入聲名之爭也是重要的一個原因。
因此,孝莊和親王們為康熙設置了四個輔政大臣。鑒於多爾袞擅權的教訓,此次四個輔政大臣沒有一個宗室,誰也不具備爭奪皇權的威望和資格。此外,四人的思想傾向也經過孝莊的檢驗,確保他們與孝莊的保守政治傾向保持一致。這樣,康熙繼位之初,在四輔臣的操持下,朝廷盡廢順治在位時的漢化措施,恢復滿族制度。
但是,隨著時間推移,四輔臣中的鰲拜強勢崛起,凌駕於其他輔臣之上,儼然成了第二個多爾袞。這讓孝莊變得焦灼——相同的政治傾向,並不能阻止權臣的誕生。
康熙年滿12歲時,孝莊為他操持婚姻大事——記住,婚姻聯盟是孝莊最為擅長的一個政治手段。她決定冊立四輔臣中索尼的孫女為皇后,遏必隆的女兒為皇妃,而鰲拜家族的女子一無所獲。孝莊藉此拉攏和分化四輔臣,同時孤立和敲打鰲拜。
而就在康熙擒拿鰲拜的前兩年,孝莊做主將康熙的二姐嫁給鰲拜的侄子,以此麻痹鰲拜,讓他仍以為自己大局在握,放鬆警惕。
接下來的康熙七年(1668年),順治的陵墓建成,康熙在為其父撰寫的碑文中,頌揚其在位期間「視滿漢如一體,遇文武無重輕」,變相肯定了順治帝的漢化措施。這種重新評價,跟當年孝莊定調的順治遺詔對順治的全面否定截然相反。
這個細節很有意思。根據歷史學者劉潞的分析,康熙這份碑文,沒有孝莊的允諾是不可能出來的。而對順治的重新評價,彰顯了孝莊態度的改變。康熙初年四輔臣否定漢化,推行舊制,結果社會不但沒有趨向穩定,反而更加動盪,孝莊應該是察覺到了自己的失誤。她在藉機為順治「平反」的同時,是對自己,更是對四輔臣獨崇滿洲、貶仰漢臣做法的否定。碑文的撰寫,明眼的朝臣從中是不難看出太皇太后態度的變化的。
數年後,60歲的孝莊讓康熙為她找來滿文翻譯版《大學衍義》(南宋理學家真德秀著),從一個側面印證了孝莊思想的轉變。
難得的是,孝莊並非頑固不化之人,當年她與兒子順治的政見矛盾幾乎不可調和,如今,她選擇了支持年輕的孫子康熙繼續改革朝政。康熙與孝莊的感情一直很深,除了早年接受祖母的教育和培養外,祖孫兩人的政治觀念趨於一致也是重要因素。
而孝莊態度的轉變,當時更為現實的意義在於,宣告了她與守舊權臣鰲拜不是一路人。
第二年,康熙八年(1669年),鰲拜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被康熙的「少年摔跤隊」擒拿,下獄論罪,囚死牢中。
16歲的康熙自此開始親政。
四年後,三藩之亂爆發,孝莊當年構建的婚姻聯盟對於吳三桂的叛亂起了一定的抑制作用。平叛的8年間,孝莊還直接參與決策,打贏了另一場來自察哈爾蒙古的內亂。當所有的叛亂被平定後,康熙對祖母的遠見和支持非常感激,兩次稱她為「宮中堯舜」。
而孝莊看到康熙已經成長為有魄力、有能力的帝王,內心欣慰,此後遁入內宮,她再未參與政治。
1688年1月,75歲的孝莊病逝。病重期間,康熙精心侍奉,日夜不離。但孝莊病逝後,如何安葬祖母,則成為一個現實的難題。
孝莊的遺願是不忍遠離順治、康熙兩代兒孫,希望在順治的孝陵附近擇地安葬。然而,以母陵陪子陵,既不合滿族的禮制,也不合漢族的禮制。
孝順的康熙頗為糾結,最後選擇將孝莊生前居住的慈寧宮東側一座殿宇,拆建到孝陵風水牆外,把孝莊的棺槨運到那裡安放。這一放就放了37年,直到雍正繼位第三年,才葬入地宮,稱為「昭西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