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繁衍的沉重壓力】
古人選擇早婚,並非一時衝動,而是深思熟慮後的長遠決策,這一選擇基於現實考量,旨在確保家族延續與社會穩定。
《三國演義》自起始便述及一言:
世間局勢,歷經長久分裂終將趨向統一,而長時間統一後又往往會陷入分裂。分合之間,乃歷史循環之常理。
這是古代社會在發展過程中必然會經歷的歷史循環規律,難以避免,是社會發展進程中的一個固有特徵。
無論是長時間的分裂後必然統一,還是長久的統一後終將分裂,這些歷程都始終與戰爭緊密相連,不可分割。
戰爭是政治矛盾累積至無法調和時,所採取的極端手段,作為解決矛盾的最終方式。
換言之,戰爭乃萬般無奈之舉,一旦發生,整個國家必將承受沉重的犧牲與代價。
故而,每逢戰亂結束,新政權一統中原之時,統治階級便會著手核查戶籍,統計人口數量。
戰後冰冷的現實是,全國人口銳減,至少減半,更有甚者,十之八九不復存在。
秦朝統一時,全國人口約3000萬。秦末農民起義及四年楚漢爭戰後,漢初人口銳減至1300萬,降幅近60%。
漢平帝元始二年,全國戶籍清查得5959萬人。至三國末期,人口劇減至700萬,連年戰亂致使近九成國民喪生。
觸目驚心的數據揭示,古代人口增長並非平穩上升,而是一條波動顯著的曲線,時高時低,展現出不穩定的變化趨勢。
一般而言,大一統政權鮮有延續超過300年,故古代中國大約每300年便遭遇一次大規模戰亂,導致眾多人口在歷史版圖上消失。
古代社會以小農經濟為基礎,人口繁盛成為國力強大的重要前提,唯有確保人口興旺,國家方能有望強盛。
三國時期,蜀漢之所以顯得勢弱,根本原因在於劉備與諸葛亮所統領的人口,在魏蜀吳三國之中是最稀少的。
人口稀少將制約經濟發展和士兵招募,這兩方面均會受到嚴重影響,最終導致束手無策的局面。
故而,為謀國家之長遠,古代政府倡導早婚早育,以期多子多孫,繁榮後代。
【人均壽命的現實處境】
古人早婚的另一重要緣由在於古代人均壽命較短。
資料顯示,漢代人均壽命為22歲,唐代提升至27歲,直至清末,中國人的平均壽命也僅達到33歲。
我們所熟知的歷史人物中,不乏許多在年輕時就離世的典型。
西漢驃騎大將軍、冠軍侯霍去病,曾在北方重創匈奴,英勇無比,卻不幸在年僅23歲時離世。
曹操的幼子曹沖,以神童著稱,曾智解「曹沖稱象」之難題,不幸在年僅12歲時因病離世。
江東英豪孫策,年僅25歲便英年早逝,而他的摯友周瑜,亦在35歲時不幸離世。
「詩鬼」李賀,以「天若有情天亦老」名句聞名,深受毛主席讚賞,卻不幸在26歲時滿懷憂鬱離世。
詞壇巨匠、清初詩詞名家納蘭容若,以「人生若只如初見」聞名,被譽為情聖,於30歲仙逝。
由上述描述可知,古人的生命顯得尤為「易碎」,頗為不堪一擊。
古人的飲食、醫療與環境條件皆遠遜於今,故而其人均壽命相較於現代人極低。
鑒於這是個極為切實的問題,古人同樣需積極面對。
從實際出發,提早步入婚姻與生育,能有效減輕由此產生的不良後果。
首先,若古人晚婚,男子可能未傳宗接代便離世,女子也可能未嫁便逝去,這將導致「絕戶」,此局面無論對國家還是家庭,皆是難以接受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