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
前軍行進一半就被准軍聚殲,前軍潰敗後,准軍徑直向傅爾丹所在的中軍殺來。
傅爾丹本欲依仗兩翼的蒙古軍前來救援,不想蒙古軍早已聞風喪膽,披靡而去。
蒙古軍逃跑時,人馬自相踐踏,引發了連鎖大崩潰。
一片混亂中,傅爾丹向附近的八旗軍喊道:「不要辱沒你們先祖的威名!」
八旗軍聞言,精神大振,拚死護衛傅爾丹殺出一條血路,撤回了科爾多。
這場戰鬥十分激烈,准軍準備良久,火槍、大炮齊上,火力密度驚人,清軍損失慘重,一萬人僅有兩千得以生還,護衛傅爾丹的四千八旗軍幾乎全軍覆沒,十餘名中高級將領戰死,副將巴賽自殺。
此役過後,北京城內城幾乎人人戴孝,家家掛幡,皆有親族戰死。
這樣的深仇大恨也為後來乾隆滅絕準噶爾部埋下了伏筆。
三、帝國之路的得與失
雍正時代的八旗兵還曾如此驍勇,為何到晚清就蛻化成只會提籠遛鳥的廢柴了?
這個問題的答案要從八旗制度的變化講起。
滿清入關前的八旗制度,是一種貴族共和制,八旗各有屬民,形成八個政治共同體,擁有較多牛錄的領主與各旗主共居都城,聯旗共議國政。
領主、旗主就是手下人的利益代表,在這種制度下的旗兵,取得了和希臘、羅馬公民兵類似的地位,與部落的興衰緊密聯繫,為自己的榮譽負責,隨時準備告別妻子,走上戰場。
從努爾哈赤到雍正的努力,讓滿洲從一個部落變成了大清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