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球最終形成之後,其運行軌道上絕大部分物質都被「清空」,沒有了頻繁的碰撞,地球就開始持續降溫,當溫度降低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那些水蒸氣就大量地凝結成液態水,進而降落到地球表面。
這兩種觀點哪種是正確的呢?近些年來,隨著相關研究的深入,科學家發現這兩種觀點都有各自的證據支撐,所以科學界普遍認為,地球上的水應該是內源和外源共同作用的結果,不過就目前的情況來看,科學家並不確定到底是來自哪種渠道的水更多。
那麼,地球上的水用了40多億年,變少了沒有呢?我們接著看。
正如前文所言,即使是水蒸氣也會被地球的引力牢牢地束縛住。之所以會這樣,其實是因為水分子的分子量較大,但問題是,水分子的內部結構並不是想像中那樣穩定,只需一定的能量輸入,就可以使其分解為氫和氧,由於地球的引力不足以束縛住氫,因此一旦出現這樣的情況,氫就有可能從大氣層頂逃逸,進而使地球上的水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