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自古就有為家裡老人過壽的傳統,慶壽起源於南朝時,唐代時盛行開來,當時百姓們傾向於過整歲生日,如七十大壽、八十大壽。
在老人的壽誕之時,親友們都會聚在一起,為老人慶祝壽辰。不過,過大壽也是有年齡限制的,古人所說的「五福」之首為壽,長壽者自然就是福,因而50歲以下的人慶祝生日不能稱「壽」,不然就會「折壽」,壽命可能會有所縮短。
不過隨著人們壽命的不斷增加,現在認為六十歲為「下壽」,八十歲為「中壽」,一百歲為「上壽」,如此也就可知,60歲才算老人,其生日才算壽辰。
當然,傳統文化中以干支紀年為計算,每六十年為一個甲子,進而不斷循環,因而人六十歲時才被稱為花甲之年,人生才算走完一個周期,此時才能慶祝壽辰。
很多老人家對壽辰有深深的忌諱,生怕因過壽而引起閻王爺注意,六十大壽都不敢過。其實這也表明了人們對生命的可敬以及對長命百歲的期待。